凡患腹泻病时,对尚无脱水者需预防脱水,已有脱水时需及时纠正脱水,并需保持继续适宜饮食,给于对症处理和按相应病原体合理用药。
一、急性腹泻病的治疗
1.补液与饮食
①无脱水征:给患儿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。可选用米汤加盐溶液(米汤500ml加细盐1.75g,或炒米粉25g、细盐1.75g、水500ml煮2~3分钟)或糖盐水(白开水500ml、蔗糖10g、细盐1.75g),20~40ml/kg,4小时内服完,以后随时口服;或口服补液盐(0RS),<2岁500ml/d,2~10岁1000ml/d,>10岁2000ml/d。婴儿继续母乳喂养,非母乳喂养儿,按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继续喂养,或已经习惯的平常饮食,如粥、面条或烂饭,蔬菜、鱼或肉末等切细、捣碎使之易于消化,给患儿足够的食物以防营养不良。
②轻至中度脱水征:用0RS按75ml/kg,在4小时内喂服以及时纠正脱水。4小时后重新评估脱水状况,然后选择适当方案。
③中度至重度脱水征:第1天补液总量:中度脱水按120~150ml/kg计,重度脱水按150~180ml/kg;等渗性脱水用1/2~1/3张含钠液,低渗性脱水用2/3~1/2张含钠液,高渗性脱水用1/5~1/3张含钠液;静脉补液按先快后慢、先盐后糖、先浓后淡原则。重度脱水时需先扩容,用等张含钠液(2份0.9%氯化钠注射液加1份1.4%碳酸氢钠)10~12ml/kg,于1小时内静脉快速输入,总量不超过300ml,前8小时输入液体总量的一半(为补充累积损失量),输液速度为8~10ml/(kg.h),余量在后16小时内滴完(以补充生理需要量和继续损失量)。第2天的补液量主要为生理需要和继续损失量。补钾以见尿补钾为原则,通常剂量为氯化钾200~300mg/(kg.d),静滴浓度为0.3%,禁忌静脉推注。纠正酸中毒,如轻、中度酸中毒,心、肾功能正常者,多于补液后纠正。重度酸中毒,则需补充碱性药物,可按公式计算:5%NaHC03毫升数=(22-实测HC03-)×0.5×体重(kg),或者=-BE0.5×体重(kg)。无条件测血气分析或重症需紧急处理时,可按5%NaHC03 5ml/kg给予,能提高二氧化碳结合力4.4mmol/L。
2.药物治疗
急性水样便腹泻患儿大多为病毒性或产肠毒性细菌感染,一般不用抗生素,只要经液体疗法患者可以自愈。对中毒症状明显或侵袭性细菌感染选用抗菌药物,可根据药敏选用适当的抗生素,如黄连素、呋喃唑酮、庆大霉素、氨苄西林、喹诺酮类等药物。粘脓、脓血便患者一般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,应选用当地有效的抗菌药物。如用药48小时,病情未见好转,再考虑更换抗菌药物或按药敏选用。真菌性肠炎,先停用抗生素,改用制霉菌素、氟康唑或克霉唑口服。阿米巴痢疾及蓝氏贾弟鞭毛虫肠炎,采用灭滴灵口服。
3.微生态疗法
目的在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,重建肠道原有的生物屏障保护作用。常用双歧杆菌、乳酸杆菌和粪链球菌等制剂。
4.对症治疗
如止吐、缓解腹痛给解痉止痛剂,高热时需及时降温,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等。
二、迁延与慢性腹泻病的治疗
积极做好液体疗法,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、酸硷平衡的紊乱,尽可能检测感染性腹泻病的病原体,选择针对性的抗感染疗法。联合微生态调节剂和肠粘膜保护剂的应用,达到吸附病原体和毒素、维护肠细胞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,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和重建生物屏障保护功能。坚持营养治疗,此类病人多有营养障碍,因此继续喂养(进食)是必要的治疗措施,少数严重病例口服营养物质不能耐受,可采用静脉营养加强支持治疗。中医辨证施治对迁、慢性腹泻病有较好效果。